端砚创作心得笔谈
●陈炳标
在端砚的实用性越来越弱,观赏性越来强的今天,端砚如何才能以更新的姿态屹立于传统工艺美术之林而大放异彩?这就需要我们制砚者开拓新的视野,提供新的审美体验。
我从事端砚雕刻艺术20多年,并坚持习画。多年来,我在不断的探索中形成了自己个性鲜明的“以画入砚”的创作路子。画画又或者制砚,我都以故乡的山山水水为表现题材,描绘我生长过的地方,雕刻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我希望自己的画作与砚作上的那些山坳小溪、轻烟薄雾、瓜果鱼虾,都能散发出一种鲜活的生命气息。以自然景色去烘托与抒发自我的情思、胸怀,以情境交融的表达方式使自己砚作能够焕发出一种文化的魅力而受人青睐,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努力方向与目标。在掌握传统基本技法的基础上,我吸收中国画的文化因素;观察自然、领悟山水,捕捉制砚灵感,把握时代特征,以祈能够给端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并通过长期的创作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心得与体会。
一、工夫在砚外
在日积月累的实践中,我深深地感悟到,砚雕不仅需要继承,更需要自己的个人修为,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哲学、美学等诸多学科的综合知识,正所谓“功夫在砚外”。多年来,我除跟随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梁健、陈洪新、梁树彬习画制砚外,还参加书画函授大学山水画、花鸟画的研修班学习。此外,我深知,作为砚师要获得生动有价值的东西,必须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体会山水,描写自然。只有通过反复地观察、体会,才能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才能掌握构图以及构图以外的特殊意境的表达。只要有外出参展的机会,我不是跑书店访名家,便是寻访当地的名胜古迹,认真地看、静静地学。从大自然中观察、体会、得到某种印记或感悟后,再经过提炼、概括、吸取自然景观的精髓,利用传统砚雕的技巧,从而创造出某种特定意境的砚作。 我认为当下的砚雕与中国画一样,不仅仅从纯粹的点、线、面出发,它更注重线刻、构图和写意。如何才能做到既能体现砚味,又能独辟蹊径,追求新意,创作出具有传统风格和艺术感染力的砚作?这除了与制砚者本身要有扎实的绘画功力息息相关外,更与他们深厚的传统文化学养、高度的艺术领悟力、以及敏锐的时代嗅觉是分不开的。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的砚作通常“以画入砚”居多,如《琵琶行》砚,在细细研读白居易的经典词作后,我还专门到江西九江去体验生活,才开始制作此砚,并因石构图,以石品“晕”的圈线来表达珠落玉盘之情景,保留砚面上天然的深色火捺部分,使整个砚面升起一股闺怨之气。这种闺怨之气,宛如裹卷着苍茫的暮色蔓延飘散开去。砚面构图紧致,多层圈线及内外色差营造了纵深的感觉,加上火捺的斜斜向外晕散,又产生横阔及流动的感觉,人物的端坐静谧,更是让人觉得绕梁余音在,不禁溯章觅句,触景生情,心有戚戚……
四川省砚评家俞飞鹏看过此砚后,认为此砚之好,好在不流于一般的因材施艺的构想,好在工之细微以及雕刻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尤好在以画入砚,以词意入砚,并且给人一种难以雕刻的孤零感。
二、传统要继承
传统是前人留下的文化,是经古人千百年的积累和完善而流传下来的智慧与结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学习典范,具有不可替代性及重要的研究价值。正因为传统的不可替代性与重要性,才使我在从事端砚创作的时候,特别是制作那些观赏性强的砚作的时候,始终坚持要保留砚堂,哪怕是开阔的砚堂,也要有所保留,使之有“砚味”。这种保留砚味的砚雕作品,因为又有所创新,所以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通常都为大家所喜闻乐见。有的作品令人过目难忘,主要在于制砚者将独特的砚雕技艺与丰富的石品花纹自然天成地结合在一起,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砚雕技艺包含了作者的文化底蕴、审美意识及创作能力等多方面的内容,但如果其作品没有继承传统,没有深深地打上了传统的烙印,也只能算是石雕而不是砚作。欣赏一方精品砚作,会让你从中领悟到更多传统文化的精髓,这不能不说是端砚的魅力所在。
传统端砚的制作选料讲究、技艺精湛、造型生动,制作手法以浮雕浅刻为主,精细见长。一谈到传统,有人会望而生畏,有人会视传统为包袱而盲目创新,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大量优秀的作品基本上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的。继承传统不等于简单的临摹,而应做到形神兼备;创新应当在把握传统精髓的前提下,深入挖掘题材的文化内涵并丰富传统的表现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我们应极力避免把传统单纯地视作经典作品、固定风格、法定规则而不能逾越的思想。
三、气韵要生动
意境是中国画的本质,也是新时期砚雕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意境是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意境就是画家(或制砚者)通过酝酿构思,创作表达出来的形象化、典型化的景物以及景物所显露出来的思想意蕴。制砚讲究神韵,更讲究意境。制砚者利用石品,设计出新的画面,如写书作画一般,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有所寓意,有所象征,有所比附,使砚内之景流向砚外之境,使想象空间得以无限的拓展,这就是砚的意境。赏砚者通过砚台上的画面,产生联想,领略弦外之音,画外之意,发现意境之美,并使之精神化,理想化,最后升华为艺术之美,这便是意趣。人由主观情意而见于物,物奇则生趣,趣又见意,之所以成为佳作,又能见制砚者的思想意趣,并让人产生美好之联想或某种高雅之趣。
制砚者制砚时要立意,要从技艺中超脱出来,游心于道,着意追求砚作的艺术韵味和意境,才能“得至美而游乎至乐”。 构图的基本过程和思维要从主题思想的确定形象法则来选择。如造型、画面的布局,摆设安排是构图阶段所要思考的基本内容。构图不只是揭示内容的形式。如雕梅花,要突出梅树的坚强、品格与孤芳自赏;雕竹,要见到高风亮节之感。作者所刻的生活图景,要达到情景交融、情与景汇,景与象通。要让赏砚者在方寸砚台之上所提供的有限画面中,通过想象和联想,产生形象之外的更深刻,更丰富的东西,所谓象外之旨,弦外之音,味外之致。
习画之余,我熟练而系统地掌握了山水,花鸟、人物、鱼虫等传统题材端砚制作的技艺。创作这类型题材的端砚作品,我觉得要从砚石的石品、纹理、图案、外形上设计,因石构图,因材施艺,才能把端砚作品的意境雕刻出来。“意”是端砚作品的核心。以意作砚,就是让“意”来主宰制砚者的艺术世界,统领其创作活动。“意”不但决定制砚者选择什么题材,运用什么手法制砚,而且决定制砚者将要创作的这方砚作的立意、布局等等。“意”来自制砚者对自然的认识、感受、体验,来自制砚者的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知识的积累和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及感悟。
做人要老实,做砚却不能老实。做砚不可做尽,十分只做二三分。都做出来,就没有意思了。许多时候,砚的价值,不在于制砚者所做出来的部分,恰恰是隐藏在制砚者想做而没有做的地方。这就是砚的神韵与意境,它可以为赏砚者打开另外一扇思考之门,即所谓的“气韵生动”。此外,砚做好之后,如果能像作画一样题款用印,特别是用边款单刀刀法来题款用印,是可以增强砚作的意境与神韵的。
(作者是肇庆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